實踐和認識(2)-成考專升本政治復習資料
臨沂成人高考學歷網http://www.www.1000vv.com/ 發布時間: 2021-02-20 12:40
(四)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1.實踐的含義和本質
實踐是人類特有的“主觀見之于客觀”[(毛澤東語)的一切活動,特別是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實踐的本質:
(1)實踐區別于意識(認識、理論)的本質在于實踐的直接現實性。(2)實踐區別于自然物質運動形式和動物本能活動的本質在于實踐的主體性和能動創造性。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活動總是以客體為對象的現實活動,更重要的是,它把人的目的和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存在,不斷實現著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轉化,創造出一個屬人的對象世界。實踐具有創造客體價值和優化主體的功能。動物的存在方式是其本能活動,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人是通過實踐維持自身生存和發展的,人和社會是通過實踐而存在的,因此,它是人和社會的存在方式。
2.實踐的基本特征
(1)客觀物質性和直接現實性。實踐是感性的物質性活動,實踐主體、客體、工具都是客觀的;實踐過程和結果也是客觀的;實踐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和客觀規律的支配。實踐的直接現實性是指它和認識、理論的原則區別。認識或理論具有主觀反映性,沒有直接現實性,只有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即實踐超出了主觀認識的范圍,能夠把認識或理論轉化為現實,并檢驗一切認識和理論。
(2)主觀能動性。包括自主性、目的性。實踐中包含著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識的能動作用;實踐是人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實踐能動地推動認識的產生和發展;實踐能動地改造世界。這說明,實踐不同于生物對外界的消極適應和本能活動。(3)社會歷史性。人總是社會的人,并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實踐活動,這就決定了實踐的社會制約性:實踐的主體、對象、范圍、規模、方式均受社會的制約;不存在孤立于社會之外的抽象的個人活動。其歷史性是指:實踐受歷史條件的制約,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
3.實踐的基本形式
(1)物質生產實踐。它是人們改造自然界以獲取物質資料的實踐活動。它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歸根到底決定其他實踐活動,其他實踐活動都是建立在物質生產活動基礎之上的。因此,它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2)處理和變革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實踐。它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實踐活動,在階級社會中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
(3)科學實驗以及精神生產實踐。它具有探索性、嘗試性,以腦力勞動為主,提供精神產品的實踐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和科學作用的增強,它愈來愈成為主導性的實踐活動。
4.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⑴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無論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歸根到底都來自于實踐。⑵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表現在a.實踐的發展不斷地提出認識的新課題。b.實踐為解決認識上的新課題積累越來越豐富的經驗材料。C.實踐又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和物質手段,不斷強化主體的認識能力。d.實踐不斷鍛煉和提高了主體的感知器官和思維能力。⑶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的惟一標準。⑷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認識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據此規定實踐的目的、計劃和過程,指導實踐按照預期的目標發展。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有兩種效果: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可使實踐獲得成功,達到預期的效果;錯誤的認識指導實踐,會對實踐產生消極乃至破壞性的作用,使實踐遭到失敗。
二、認識的發展過程
(一)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
(1)感性認識的含義、形式和特點。
感性認識是對事物外部現象的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感性認識的基本形式是感覺、知覺和表象。感性認識的基本特點是:其一,直接性。感性認識是依靠人的感官直接接受客觀事物的刺激產生的;其二,生動、具體性。感性認識所反映的是事物具體而生動的形象;其三,表面性、片面性。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的表面、片面現象的反映,這是其局限性。
(2)理性認識的含義、形式和特點。
理性認識是對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理性認識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理性認識的基本特點是:①間接性。它是通過思維這個中間環節而產生的;②抽象性。它是對大量感性材料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不是具體生動的;③深刻性。它以事物的本質為反映內容,比感性認識深刻。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1)理性認識依賴感性認識。這是由認識的秩序決定的。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來自感性認識。
(2)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由感性認識的局限性和認識的真正任務決定的。感性認識具有表面性、片面性,而認識的真正任務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做到。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滲透的。一方面感性認識中包含有理性認識的因素。這是因為,人在獲得感性認識時,總是在思維著,并以原有的理論知識為背景,是在理性認識指導下進行的。不同人由于理性認識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樣;另一方面,理性認識中滲透著感性認識的成分。這是因為,理性認識需要通過感性認識來說明。感性認識和經驗豐富與否對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者往往是交錯進行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3.這一原理的意義
在理論上,要反對唯理論和經驗論。唯理論認為,感性認識是不可靠的、騙人的,理性認識才是可靠的,它不來源于感性認識。唯理論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分。唯心主義唯理論除了否認理性認識依賴感性認識,還否認理性認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經驗論認為,感性認識是唯一可靠的,認識事物靠感覺、經驗就夠了,理性認識不過是空洞的抽象,是不可信的。經驗論也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分。唯心主義經驗論除了否認感性有待于發展到理性,還否認感性認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唯理論和經驗論“各有片面的真理”(毛澤東語),但從整體上都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因而都是錯誤的。其實踐意義是: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教條主義者輕視感性經驗,片面夸大書本知識的作用,犯了類似唯理論的錯誤。經驗主義者輕視科學理論,片面夸大感性經驗的作用,犯了類似經驗論的錯誤。